改善失眠症
【生理回饋訓練】你可以操縱你的心跳!
業務員王先生的業績壓力大加上自我要求,工作後回家只想好好睡覺,卻會一直想著當天沒做好的事、明天待辦的事,還有未來幾週後要完成的計畫。情緒因此開始焦慮,出現心悸、手腳冒汗,經常躺上2小時仍未能入眠,整晚只睡了4小時,白天的精神與專注力也變差;然而,這些不適在休假日反而消失,他倍感輕鬆。
王先生的失眠和焦慮等情況持續了3個月,因為擔心鎮靜安眠藥物的副作用,一直猶豫是否要看精神科,後來得知失眠也有非藥物的治療方式,才決定到精神科門診就診。
成大醫院睡眠醫學中心副主任、精神部呂宗樺醫師表示,王先生的失眠症已伴隨有情緒障礙,經討論後決定先以藥物合併非藥物方式治療,短期使用鎮靜安眠藥合併情緒穩定劑,並接受生理回饋訓練,測量及調整自律神經功能活性。歷經3個月的治療,失眠症狀緩解,情緒及專注力也獲得改善,鎮靜安眠藥物的使用頻率也下降。
呂宗樺醫師指出,失眠症是因大腦過度警覺,常伴隨情緒障礙、認知障礙及身體不適等症狀,如憂鬱、焦慮、注意力缺失、記憶力不佳、心悸、拉肚子、手抖,會讓失眠者在面對睡覺時又產生預期性的焦慮,進而變成滾雪球式的惡性循環。
失眠症的治療有藥物和非藥物,需做醫療評估。美國睡眠醫學會已於2008年,將非藥物治療與藥物治療列為同等的選擇位階,藥物不再是第一且唯一的選擇,而生理回饋訓練是非藥物治療中有臨床效果且有科學實證的治療方式。
呂宗樺醫師指出,生理回饋訓練與改善自律神經功能的失調有關。自律神經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分別就像汽車的油門與煞車,人體器官的生理運作需要二者的平衡,以在適當的時機運轉及休息。因此,當交感神經長期處於活化,而副交感神經功能失調下,器官就會持續運作而無法休息,久了就會耗竭而功能減損,出現許多不適症狀,失眠就是其中之一。
呂宗樺醫師說,生理回饋訓練是將生理訊號轉換成數字或圖像的數位訊號,即時以視覺或聽覺回饋給病患,讓病患透過呼吸或冥想等放鬆的方式,去調整這些訊號,學習適合自己的有效放鬆技巧。
呂宗樺醫師表示,生理回饋訓練需要花時間到醫療院所執行,反應速度因人而異,無法像藥物一樣方便且有效率,但長期執行下來,會是一項效果持續且可適時運用的放鬆技巧,能降低併用藥物的使用頻次或劑量,對於一些藥物副作用反應敏感、藥物禁忌症或有刻板印象的病患,是另外一個好的選擇。